门户
中国新闻
社区新闻
加国新闻
世界新闻
休闲娱乐
居家生活
法律专刊
活动
社区
教会
讲座
旅游
其他
地图
活动
景点
报纸
第388期目录期
第387期目录期
第386期目录期
第385期目录期
第384期目录期
以前各期
手机上看
门户 中国新闻 查看内容

第一年:我能做什么?(上)

2016-7-29 08:28 AM| 发布者: cclchinese| 查看: 2005| 评论: 0




没到加拿大之前,想象不出找工作具体难在哪里。在国内搜索的加拿大的职业列表(NOI),似乎工作范围很广。我想,这么大的国家,只要不懒惰,总能找到点什么。2003年3月中在多伦多落脚时,我们住在“移民之家”,实质是一个大房子里十几家人共同临时居住。他们也来加没多久,好些已经开始打工:工厂包装、菜市场剥玉米、搬运等。当中有个柜台收银员在我眼里已经算是高级的了。做中介、保险和推销拿佣金也有的。我们就是从他们那儿学会“打工”和“工作”的区别。那种感觉一如当年那些农民进城一般。
我们的原计划是先生先去读书,我负责他读书期间的养家糊口。既然移民必须经历这番折磨,那我也来试试去打打工吧。许多人都说移民初期打工是消除傲气的好办法,干过最苦的,以后就可以想得开。或许是先生从未想过来到异国,需要如此落魄起步。当我提出跟着其他房客去工厂打工时,先生强烈反对,说我体质太弱,苦活吃不消,找些高级一点的打工机会吧。他答应日后如有需要,他可以任劳任怨(后来朋友搬家喊他做帮工、翻修房子、找他帮忙一起砸墙、粉刷刷墙壁算是实现了他这一夙愿)。我们最后商定的原则是:尽量先不着急找体力活,就算需打工,也不把自己当民工,不能忘了专业,失了志气,尽量不全职打工。
   2003年4月因为先生拿到了麦大的录取信,我们从多伦多搬到到了汉密尔顿。我吃惊地发现这个城市打工的机会实在隐蔽,不像在多伦多华人店面多,门口不时会有个“招工”广告什么的。在这个小镇里(人口约50万,在加拿大其实算是中等偏上的城市),处处关门做生意,别说高级打工,低级工种如果没个熟人支招,都找不着北。在多伦多的就业培训中,我多少修改了简历,知道哪些找工作网站可以投简历,可是按指引投完简历后就如石沉大海,毫无回音。从3月到6月,我的工作没有多少进展,就连打工的机会都不知如何下手。登录后不到3个月,每天数着要花的钱都急得快疯掉了。帐上的钱数数,发现撑不到一年,若我不尽快找到工作,熬不过一年就得领救济。以前在国内,我从不用太操心钱,现在终于明白钱不够花的窘迫。我那时意识到自己多么地禁不起考验,一天到晚唉声叹气,长久下去,生怕自己要得忧郁症了。先生说,“你不是说好半年到一年才能找到工作都能想得开,怎么才3个月就受不了。”那时我的英语沟通能力比他强些,把自己看作家庭收入的主力,而他主攻专业工作,压力都在我身上,有苦难言啊。
  那时对那些招工动不动要多少当地经验真不理解,空降于此,谈什么经验?要是找个不用经验的工作多好。我深信,只要给我机会展示一下,一定能消除他们的偏见。不久,我留意到一点报纸和公共汽车站上贴的广告,偶尔发现有个不光不要经验,还包培训的,喜不自禁地告诉先生。仔细分析了一下后,失望地发现那是推销厨刀,只得作罢。终于在6月中的某一天,我们在报纸上发现另一个机会就在家附近,内容不详,有介绍会(information session), 先生猜肯定是卖保险或推销之类。他担心我被骗,但也理解我迫切想找到工作的心理,只好严厉地叮嘱如果是传销,一定不要,如果发现环境诡异,就赶快开溜。于是,我带着紧张地心情参加了介绍会,公司介绍如何推销用气计划,旨在给用户提供除公用事业的用气价格之外的5年预测价格锁定用气合同。 令人失望的是,果然还是推销。可喜的是,与能源沾边,说不定能混到与出国前类似工作(好天真啊!)。我说服先生,只要不夸大其词、不违背良心的推销我都可以试试。上岗前,我们一群人接受了一些培训,阅读材料后,总部对我们进行电话考试,才能发证。生平第一次发现学英语专业没白学和在设计院的扎实工作没白干,我成功通过了电话考试,拿到上岗证。
第一次去推销,印巴模样的经理开着面包车,带我们到多伦多附近的别墅区,他先展示几个做法:挨个敲门推销,然后就自己分头单干。两人负责一个街区。我硬着头皮逐家敲门推销,吃闭门羹的、开门摇头的、同情的、什么样的反应都有。一天下来我就只签了几个修炉子的简单合约,心底直发毛。傍晚,经理带我们几个见他的老朋友,一个中国人(居然以前住过HAMILTON)。 他分享的经验是,推销成功与否,与语言无关。他一开始吓得腿发抖,说话结巴,反而是全部人中业绩最好的。老外同情弱者,看他这么可怜,反而耐心地听他说完。
听毕,我有点大受鼓舞,我兴奋地回家告诉先生:不如在他正式开学前和我一起跑跑推销,两人一起还安全点。他经受不住我的“推销”只好答应了。第二天,我带他报名并参加培训。谁知一到电话考试,他完全听不懂。怎么办?经理想想,说,“你们俩的名字英语中分不清男女,干脆你代他参加电话考试吧。”我们眼前一亮,想不到这个印度人跟咱们有些中国人一样狡猾啊。因此,我以先生的名义又考了一次。为了良心上过得去,先生答应回家一定认真学习。【那时我们自认为是为了生计的不得已采取的不诚实做法,多年后心里还懊悔,如果时光倒流,我绝不会接受这样的安排,也希望其他人千万不要仿效这种行为。】第二个周末我们两人一起推销。尽管他的英语差,似乎也没带来多少前面提到的高人所说的优势,做下来我们的业绩都不理想。几年后回忆着这段经历,分析我们不擅于推销的原因:可能在于我们太理性太质朴。一拿到证后,我们俩把这家公司与UNION GAS等类似的公司研究了个遍,各有利弊,直接锁定其实风险很大。因为掌握的信息多,我们专注于答疑,讲究伦理道德,而不是说服客户,当然不可能很成功。推销拿的是佣金,算下来,只有一点点的收入。我们陆续跑了两个月后,就偃旗息鼓了。某天我又想出去跟队推销一下就打电话给那位经理,哪知道经理人间蒸发了,那个办事处也关门大吉了,我们心想,这下白忙乎了,连那点佣金都泡汤了。谁知,过了两个月接到那家公司来电,告知我们那部门经理跑了,总部虽然没有我们的最近销售记录,但他们愿意核实付钱。幸好还算是家正规公司,我们好歹拿回了一点微薄的佣金。
 在渴望工作的情况下,我鼓动先生考了推销RESP的执照,边上学边卖RESP,岂不一箭双雕?可怜的他,上了培训班,交了400加币,考下执照(笔试),才意识到原来卖RESP的竞争惨烈(投资机构卖、个人卖、银行卖,中介拿佣金),我们初来乍到,除了LINC班同学(他们也没见得比我们际遇好多少),卖给谁?他研究完,决定取消执照,要求退款,谁知该培训机构翻脸不退,我们只好当交学费(我们不多的存款又遭一劫)。这经历让我们彻底打消了当推销员的念头。
此后,我们见有人上门推销,保持戒备的同时因惺惺相惜而更以礼待人,心想又是类似我们的学生或新移民设法过日子啊。上门推销也是一份活,总要有人去做。推销员赚辛苦钱,还不招人待见,确实不是一般人能做的。我们自以为伦理道德标准高些,当不能完全确定自己所推销的产品一定能给客户带来好处时,我们便因饱受良心责备而立马“金盆洗手”了。我的一位同时期来加拿大的朋友也曾卖过用电和用气计划,跑到安省北部白求恩故乡,朴实的居民高高兴兴地买了,后来电价大跌,可怜的居民锁定在偏高的电价达5年。她说只要一想到他们就自责不已,感觉当年白求恩跑到中国帮我们,自己居然“骗”了他的老乡。我们在跑了两个月推销后,觉得自己做不了这行,决定还是要找到真正的“正规的”行业,追求更理想的工作。 
来加的第一年的开头几个月就这样在不断的寻求“我能做什么?”的挣扎彷徨中度过了。

第一年:在读书工作中徘徊 (下)
有朋友曾建议先别去想工作,去上学吧。读书是融入这个新环境的一个不错的选择。许多过来人说,在加拿大读书是一个福利啊,用政府贷款,政府给的补贴还多。这些建议现在听起来很合理,可那时的我有种种理由让我无法接受重新去高校上学。那时自我感觉良好,雄心勃勃地认为凭能力可以很快地开始赚钱。原就没想去再上学,真要读,该读什么?想想自己都当妈了,还读书考试,总想免掉这一痛苦。先生的学费2万多,约占我们带来的财产的一半。租房子时因我们是待业之故需预交一年的房租($680/月),加上落脚后添置日常起居用品,我想,让我承受随时领救济的压力去马上申请读书是不大可能的。
刚开始的几个月推销失利后,我重新评估了一下自己的情况,觉得如果九月份前工作落实不了,去上学也不是完全不能接受。为了节省时间,我决定申请上学和找工作同时进行。在朋友劝说下,申请了MOHAWAK COLLEGE的人力资源课程:逻辑是如果同学是做人事有关的,工作信息会多些,说不定可以为先生毕业找工作铺路。
至于找工作,我重新定位:究竟是设法进入以前的行业还是只要能胜任的任何行业?电力行业,这一行在加拿大也是不错的,但自己缺乏工程背景,估计希望不大。由于多年工程的协调经验和文件处理,我还是从行政管理这条线上继续找找看吧。
时间来到了2003年6月中,我仍一筹莫展。有一天先生回家告诉我,他上英语LINC班的妇女机构问我想不想过去做义工。原来先生每周带着女儿上课,员工以为他是单亲爸爸,后知道他是已婚人士却从不见其妻,以为他像某些中东人不让妻子出门受教育,对他大男子行为非常鄙视。一个偶然的机会,员工忍不住劝说他“改邪归正”。听完他叙说我的情况后,员工提议让我过去先做个义工。先生这么一说,我大为振奋,一直想找个义工做做,好有点北美工作经验呢。之前去过一两个义工介绍会,程序复杂得很,我们怎么一直没想到他上学的地方也是一个潜在的就业机会?我很快来到这家移民妇女中心,就业辅导员(Employment Counselor) 伊丽莎白接待了我,建议我先别急着在那里做义工,先把我找工作的资料整理一遍,帮我递一些申请。我想我的工作申请信和简历上的英语已经修改过了,还能再修改出什么?谁知,当她逐行文字让我展开思路,且举例说明时,我才发现中外找工作的简历和申请信的思路差异真是很大。因为以前协调的是大型工程项目,我的简历堆砌的都是这些工程的规模,岗位描述,似乎想让雇主知道这些项目的规模就知道自己有多了不起。而这里的简历更偏重让雇主能清楚地感觉到那是个活生生可信赖的人,在一个项目中起的作用和个人在工作生活中的面貌。伊丽莎白与其他人不一样的是,她在我中国式思维的故事中,启发我找到自己独特的一面,根据我的工作目标调整成本土加拿大人可以理解的另一面。当她整理完毕后,我对照着前后版本,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怪不得之前投简历没人理我。
她告诉我如果有工作或义工机会,一定会通知我。很快,她帮我投了两个工作,没有得到面试机会,但我心里对她很感激,总比以前我自己瞎折腾强。
6月底她突然打电话让我到中心做做义工,帮忙前台接电话和做做文件。我高兴地答应了,把它当成我的正式工作,熟悉了整个前台,对中心的每项服务了解清楚,尤其是好好地把员工名单、董事名单和经常来往的机构名字熟读。我想接电话最恐怖的是分不清关系轻重,名字说不好,得罪人。自从每星期做几天义工后,我的生活更有规律更加充实,不再整天盯着电脑,等着机会渺茫的面试通知电话而叹气。 三个星期过去,有一天,伊丽莎白说老板想付钱雇佣我,可能钱不多,估计时薪$10-$11,她替老板先问问我心里想法。我兴奋地告诉先生,一致决定,钱不是最重要的,只要有份工作。于是,我和老板见面,拿到了我在加拿大的第一份正式的工作。伊丽莎白很自然地成了我的同事,虽然她是个典型的白人,但乐意帮助新移民,平等对待,给我提供了大量的资讯和帮助。当我们人生地不熟时,她带我们一起去度假,成为我们来加拿大认识的第一个好朋友。
8月底正当我为拿到第一份工作激动时,我收到了MOHAWK COLLEGE的人力资源专业录取通知书,甚至给我免考托福成绩!我一下子面临两个选择,上学还是工作?我为上班攒本地工作经验并赚微薄的工资,还是放弃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全心上学而纠结,原想工资低,做一下就上学,但好歹是办公室工作,假如上了学毕业后,还是找不到工作呢?我约见了MOHAWK学校的辅导员。他没有直接给我答案,只告诉我在加拿大找第一份工作不易,书如想读,可推迟,什么时候都可以读。我感谢他的负责任态度,没有为了学校的利益,鼓动我放弃工作。咨询完毕,我果断地放弃读书的想法,继续我的第一份工作。因为微薄的工资,加上先生上学,我们得到了政府较大的福利补贴。2003年9月先生正式上学去,我"自豪地"每天上班,我们在加拿大的小日子一下子有了点奔头。


在工作中迷失了方向
引言:刚有工作许多人都很兴奋,但很快又不满足,又想换工作。

2003年登陆4个月左右,我找到了第一份正式的工作,心里真是十分激动。
   我任职的这家移民妇女中心是个慈善结构,创办早期是一家修道院(Sister of St Joseph)作为资助安置中南美洲难民妇女家庭的机构,后期资金途径增加了政府、慈善基金等来源,有当地政府认可举办的英语培训班、就业辅导班等。英语培训班面对所有移民和难民,而其他服务项目只针对移民妇女。之前请了几个行政助理,不知什么原因都做不长。为了不让新辞退的行政助理回来抢我的工作,老板用了个“项目行政负责人(办公室经理)”的头衔,也让我做她的助理,且负责做好一切行政有关的工作。以前在国内没有怎么接触过非盈利和慈善机构,对于这个机构的认识,刚开始我几乎一片空白。
  对于一无所知的领域,我发挥了因职业习惯培训出来的攻关能力。大学毕业后,我作为一个文科生被放到了电力设计院,每次翻译、口译和协调的涉外工程项目都是个全新的课题,让我使出浑身解数去弄明白。查资料、发动亲友团(兄弟姐妹,尤其我的先生)给我临时补课,根据可能的议题预测讲话内容和讨论项目。这种学习能力恰好能与加拿大接轨,而且因为这里的图书馆和上网资料的丰富,更能提升我的学习能力。
  在这个陌生的领域中,我首先分析的是这个岗位的日常工作内容:接电话、处理来往文件、协助老板、接待来往客户、协助各项目的准备工作、准备每月董事会的素材、订办公用品等等。在这些工作内容中,大部分在能力范围内,但与人打交道中需要对这个机构的业务范围和经常来往的机构熟悉,是我主要花时间的地方,包括常见问题的处理。我对非盈利和慈善机构的认识、妇女权益问题几乎不懂,但网上有足够的信息让我能有个总体的认识,结合自己的个人体验能忽悠得过去。看似复杂,对于我来说,我暂时简化成培训中心,一个专为移民/难民妇女提供培训的机构。在我任职前三周的义工正好给了我很好的学习平台,等我正式上班,我已经非常熟练了。
  在很短时间内,我的工作热情和能力赢得了上下的好评。我不但把原来要求的行政工作完成,而且在好些领域上进行了新的尝试:给机构办公用品拿到最好的打折合同、建立完善的义工筛选、培训和上岗体系、增加电脑培训课程和改进培训课程等等。我自己也因着工作方便,与其他二十位来自不同族裔的妇女参加了我们机构举办的讲座设计培训和社区领袖能力培训课程。第一年的工作里我和女老板的关系度过一段挺美好的“蜜月期”,相处非常默契。
  如果把工作简单地理解成“工作态度+办事能力”, 我相信我是十分称职的,而人的期望值也是不断提升的。一年过后,我对拿着微薄的薪水(从$10加到$12/时本乐了很久)又忙上忙下有点不太满足了,而老板也越来越了解我的缺点,开始挑剔起来。来了加拿大一年多后,我以为了解了许多新情况,其实很多还是一知半解,对在一个非盈利/慈善机构工作,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精神收获比物质更多)没有太多认识。我有点怀念我国内的工作:我想如果我在设计院也有这么好的心态,怀疑是否我有出国的必要。初来乍到,我依然是风风火火,不爱婆婆妈妈,可国外的行政工作真是繁琐。我最不喜欢做的事情:每次大小活动准备食品(自己动手做三文治,切洗水果、冲咖啡等),记会议纪要也让我头疼(老板总觉得我记得太粗,其实我觉得是自己当时的英语的概括能力差,直到过了几年我才不怕记纪录会议)。偶尔遇到比较刁难的客户,老板不但不同情,反而责怪我处理不当。参与培训课程后,我慢慢参加了许多工作之余的活动,对这份工作的热情削减下来。随着日子过去,我想离开这个机构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在2005年初,我开始投简历找新工作,想换个环境。我原计划先换个半职工作,进修一下,再考虑更好的工作。具体是什么我自己也很迷惘。2005年4月先生MBA毕业后,我顺利地拿到另一个城市的一个妇女机构的“办公室经理”位置,每小时多几元。离开这家机构时,同事们依依不舍。
  换过去的新的岗位没有多少难度,我一两个星期就上手了,但这个机构更侧重对妇女问题如家暴、自杀、忧郁等的辅导培训,实在不是亚洲人喜欢和擅长处理的项目,同事、客户都是当地人为主,同事之间关系也远没有上个工作地方那样和谐。最让我难受的是我对筹款活动不在行:且不说找赞助商,就连商家捐赠的床上用品,让我逐个加标签都让我欲哭无泪(我出国前干家务少,根本分不清各种尺寸的床罩和床单)。每天坐长途车上班耗时甚多(不到半小时的车程,坐公交车要花上1个多小时),经常让先生不忍心,要亲自接送上下班。干了四个月左右,我觉得这份工作比上一份更难过,更加迷惘。那时,先生毕业一边在便利店打工,一边找专业对口的工作。我再次想换工作,心想大不了让先生设法工作先养家就是了。于是,我向老板递交了辞职信。老板十分吃惊,我只推辞说想去读书。
  辞职后,我开始另一轮的找工作,偶尔有点小机会,但有工作时找工作似乎更易些,而现在投出去的简历如石沉大海,看不到希望。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先生的便利店打工一周小时数少,时薪又不高,才8元/小时,求职也是一时看不到起色。家里的经济一下子失去平衡,我情绪越来低落。我半开玩笑对先生说,不知道下一步如何,还不如生个孩子。2005月八月,我居然发现我真的“如愿以偿”地怀孕了,只能暂缓找工作的步伐,我想到申请失业补助。当我递交申请后,很快收到电话:因为我是主动辞职,不能领取失业补助,除非我上庭指证老板的过失。就这样,来加两年后,因为我的疏忽和浮躁,让我们家庭的经济状况再次陷入了困境。

最新评论

小黑屋|手机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GMT-5, 2024-4-20 03:48 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