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9月27日文章,原题:中日对抗的根源。文章如下: 迅速明显且无可避免地,中国崛起了。事实上,在后人的记忆中,我们这个时代将是一个新全球秩序诞生的年代,而中国则是掌舵人.德国于1840年代对私有企业的呼吁,将整个中产阶级变成了民族主义者;中国将经济实力明确定义为实现国家伟大复兴中流砥柱的做法,则使普通中国人领悟到民族主义的吸引力。中国人如今认为自己分享了国家的荣耀,渴望对它做出贡献并捍卫它免受羞辱。 竞争性的民族意识——那种认识到个人的尊严是与其“人民”的威望不可分割的观念——在1895年至1905年间,进入了中国精英的思维。中国于1895年被日本击败,而这个侵略者原本只是一个被中国人蔑视为“倭”的小国。中国当时虽然已习惯于被贪婪的西方列强巧取豪夺,却依然自信地认为这些国家是无关重要的。然而,来自日本这个被认为是自家后院里一颗微尘的攻击,却将这种自信彻底粉碎,这是一个令人震惊且无法忍受的屈辱。 为了威望而竞争,即便竞争是经济上的,也不是完全理性的做法。因此,旧伤口又被撕开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尽管中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也接受来自日本的投资,日本依然是中国仇视的对象。事实上,一名北京某大学的教授不久前跟我说:“十个中国人里有两个不喜欢美国,但有九个恨日本。” 但西方——尤其是美国——对这中国式的尊严游戏并不熟悉。如果西方忘乎所以地用高人一等的口吻,对这个有5000年历史的圣贤之国说话,那它就可能成为中国民族主义情绪的下一个目标。(作者莱亚·格林菲尔德是美国波士顿大学政治学和社会学教授,着有《资本主义的精神:民族主义和经济增长》) |